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PNH)
定义
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是一种表现为造血干细胞获得性遗传缺陷(PIG-a基因)的血液学疾病,包括细胞膜蛋白糖磷脂酰肌醇(GPI)合成所需的磷脂酰肌醇聚糖A类酶缺陷。该蛋白对于其他蛋白(CD55和CD59)锚定细胞膜至关重要,而细胞膜为保护细胞免受补体裂解作用所必需。PNH的临床表现主要与造血系统相关,尤其包括库姆斯试验阴性的溶血性贫血,还包括可致再生障碍贫血和更高白血病风险的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异常。PNH的另一个临床特征是可致血栓形成事件的易栓症。
症状描述
PNH的表现形势可能多种多样,因此有必要时刻保持警惕,尤其是存在以下任一临床表现时:
- 溶血性贫血经库姆斯试验确认为阴性结果。
- 血管内溶血体征(血红蛋白血、血红蛋白尿、LDH升高、血浆结合珠蛋白减少)
- 与网织细胞过多症或血管内溶血体征相关的粒细胞减少症和/或血小板减少症
- 静脉血栓形成(尤其是腹腔[门静脉、肝静脉或肠系膜静脉]、脑或皮肤部位)结合溶血症或疑似PNH的体征(尤其是在年轻人中)。
- 再生障碍性贫血
- 吞咽困难或腹痛发作伴血管内溶血体征
如何诊断?
为证实诊断,目前采用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检测,可鉴别不能将某些蛋白质附着在膜上的红细胞(CD 55和59为阴性)。但应注意,这些缺陷也可能在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上鉴别出来,并且这些缺陷也可能与其他因获得性遗传缺陷而无法与膜结合的蛋白有关。
建议进行的检查
如何治疗?
治疗方法取决于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因此较轻的症型(中度溶血症)仅需采取临床观察,每6~10个月进行一次血液学检查。随着临床表现越来越明确,使用时应将潜在治疗方法与单纯的支持性治疗(如铁制剂、叶酸和红细胞输血)以及对疾病发病机制有一定影响的治疗(如皮质类固醇、环孢霉素、抗淋巴细胞血清)加以区分。如果临床表现以血细胞减少症或未受控制的溶血症为主,可考虑选择异基因骨髓移植。最后,针对血栓形成的表现,应采取抗凝治疗。目前所述治疗方法对疾病发病机制均无显著影响。近来已发现能够阻断互补C5部分活性的治疗可用于重症病例(未另行控制的溶血症、血栓形成、器官损伤、腹痛),尤其是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依库珠单抗)。该抗体通过降低细菌包被剂(脑膜炎奈瑟菌)和血管外溶血相关风险,使患者对治疗耐受良好。这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但需终身使用,费用较高,妨碍了相关治疗方案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