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狭窄
定义
主动脉狭窄是一种常见病,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身体自然老化和主动脉瓣钙化造成的; 通常发生在老年(60~70岁)。在少数情况下,由先天性畸形或风湿性疾病引起。
主动脉狭窄包含钙化主动脉瓣的开口缩窄,因此成为血液从心脏流向身体的生理通道的障碍。心脏工作量增加,左心室压力超负荷。随着时间推移,为补偿这种情况,心肌会增厚,且变得愈发疲劳。
原因和风险因素
主动脉狭窄最常见的原因是由神经支配过程引起的瓣膜钙化变性:通常发生在60岁以后。早发性的主动脉狭窄通常与先天性的瓣膜病相关,如“二叶”主动脉瓣。
症状描述
轻度或中度主动脉狭窄可能没有特殊症状。重度主动脉狭窄的症状通常在劳动和休息时出现。其中最常见的是胸痛和意识丧失(晕厥)。随着心脏疲劳的恶化,会开始出现呼吸困难、压力下呼吸短促、肺部或下肢积液等症状。
- 胸痛
- 意识丧失(晕厥)
- 呼吸困难
- 压力下呼吸短促
- 肺部积液
- 下肢积液
如何诊断?
可通过超声心动图诊断主动脉狭窄:该检查方法可显示缩窄的瓣膜开口,并通过测量左心室和主动脉之间的梯度(即压差)以及测量残余瓣膜的面积来确定狭窄的严重程度。
建议进行的检查
如何治疗?
药物可以帮助控制和减轻疾病早期的症状,此时狭窄程度为轻度或轻度至中度,同时需要监测疾病随着时间推移的进展。在重度症状性主动脉狭窄的情况下,唯一的解决方案是手术植入人工瓣膜。
钙化主动脉瓣置换术是在心脏停搏和体外循环条件下通过开胸心脏手术完成的。对大多数患者来说,该手术是一种首选治疗方法。用于置换自体狭窄瓣膜的可选假体材料包括:
机械假体,足够稳健和耐用,因此可视为一种永久性解决方案。机械假体由金属材料构成,因此需要患者终生遵循抗凝治疗,以防止形成血凝块(栓塞)。
生物假体,由动物源性物料制成。一方面,生物特征使患者不需要遵循抗凝治疗,另一方面,假体会磨损,可能需要再次手术。
主动脉狭窄的手术干预
可采用的手术方法在侵入性方面有所区别:
传统手术是指全胸骨切开术,而所谓的微创方法包括:
部分上胸骨切开术或微创胸骨切开术:这是最常用的技术,可实现较短的皮肤切口,并使部分胸骨保持完整。
右前小切口开胸术:通过第二肋间隙入路,皮肤切口约5~6 cm,不损伤任何骨结构(胸骨和肋骨)。与微创胸骨切开术相比,微创小切口开胸术的临床结局更好,尤其是在降低术后房颤发生率、缩短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方面。
TAVI
近十年来,开发了一种完全经皮主动脉瓣植入技术。该手术称为TAVI(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手术方式为通过经皮股动脉(腿部动脉)穿刺推进假体。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无需开胸(行胸骨切开术),也无需体外循环。
TAVI最初开发用于因手术风险过高而无法接受传统手术的患者,随后在手术风险较高、中等和较低的患者中获得了出色的治疗效果。TAVI目前是中等或高手术风险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可考虑用于所有75岁以上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