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原发性自身免疫性血小板类疾病
定义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凝血疾病。本病的症状表现以两个要素为特征:孤立性血小板减少症,即外周血的血细胞计数法和形态学检查中无其他血液学参数改变,且无任何与血小板减少症直接相关的体征或临床症状。出血症状(如存在)的严重程度通常与血小板减少的程度有关。2009年,一个国际专家组将原发性(原发性ITP)与继发性(继发性ITP)加以区分,继发性ITP在诊断时存在基础病。继发性ITP应与原发性ITP明确区分开来。继发性ITP的治疗通常需与针对基础病的治疗相结合。对于药物诱导的ITP,通常避免暴露于致病药物足矣。ITP相关血小板减少(原发性和继发性)是循环血小板受到破坏和血小板生成受到抑制这两个主要因素所致。对于大量无临床显著病变的病例,采用血小板阈值100×10^9/L这一指标以免误诊。
原因和风险因素
成人的估计发病率为1.6~3.9/100,000人-年。ITP人群的平均发病年龄相当晚(56岁),60岁后发病率有明显升高趋势,较小年龄组的发病率性别比为1.7且利于女性,其中女性-男性比为1.3:1。虽然ITP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男性发病率总体呈双峰年龄特异性分布,有两个高峰(18岁以下和老年人)。
症状描述
在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出血表现是最易识别的症状,伴有皮肤淤点和瘀斑(青肿)以及鼻出血(鼻衄)或牙龈出血。其他常见的症状为黏膜出血性水泡、胃肠道和泌尿生殖系统出血(尿中有血)以及女性经期内大量出血。自发性出血症状通常发生在血小板水平低于20~30×10^9/L时,但在有轻微创伤或伴有凝血缺陷的患者中,即使血小板水平较高(>50~60×10^9/L)也可能出现该类症状。部分患者几乎无症状,甚至血小板水平降低时也是如此,在常规检查(CBC)时检出本病完全属于偶发事件。
如何诊断?
本病的诊断基本上仍然是临床诊断,基于外周血的形态学检查、患者的客观检查、记忆信息的收集以排除血小板减少症的其他可能原因,尤其是感染或者药物或有毒物质暴露等因素。不过,还建议进行骨髓检查以排除原发恶性血液病,特别是对皮质类固醇无应答或患慢性ITP的儿童患者和对免疫球蛋白静脉输注无应答的成人患者。如果未出现界定疾病持续时间的临床或实验室参数,“新诊断的ITP”定义为首次观察时存在症状的所有病例。另一方面,“持续性ITP”是指诊断后3~12个月期间未获得自发缓解或暂停治疗后未维持治疗应答状态的ITP。术语“慢性ITP”是指ITP症状持续超过12个月的患者。
如何治疗?
所有治疗指南(无论是旧版还是新版)均认同治疗的目的是预防出血。对于不进行特别危险的活动或者无先天性或获得性(抗血栓治疗)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认为高于20~30×10^9/L的血小板水平是可接受的安全限值。美国血液学会(ASH)指南建议对血小板计数低于30×10^9/L的新诊断成人患者实施治疗。一线治疗包括皮质类固醇(泼尼松、地塞米松)。高剂量静脉内免疫球蛋白适用于具有黏膜皮肤出血素质的患者。如果病例对一线治疗无应答或初始应答后复发,建议采用脾切除术(脾脏择期手术切除)、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免疫抑制药物和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进行二线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