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椎体间融合术
定义
这项外科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涉及椎骨椎体间关节融合术(使用微创前路、前侧路、侧路或后路入路)的实施,该关节融合术不一定与通过使用特殊仪器(由螺钉和棒组成)固定受累椎骨以及应用骨移植物进行的后路仪器化关节融合术相关,应用骨移植物可使之前选定十字区的椎骨之间实现永久融合。
手术的适用范围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DDD)患者的手术治疗指征包括:出现对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耐受且已至少持续3个月的致残性疼痛症状,特别是对于出现下肢疼痛扩散伴或不伴神经性跛行或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
评价临床表现和分析影像学表现非常重要,其有助于确定病变的严重程度,从而决定手术方案的选择。
手术的主要目的是稳定受影响的脊髓束,有助于防止病变进展并改善疼痛。 在存在神经疼痛症状或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下,还需要对受累神经结构进行减压干预。
如何执行?
采用微创技术进行的椎体间关节融合术:
- ALIF: 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使患者处于仰卧位(略呈特伦德伦伯卧位),消毒并准备手术区域;行微型普芬南施蒂尔切口(7 cm)或脐周切口,建立腹膜后通路,识别/分离并保护大血管(主动脉-腔静脉-髂动脉)和输尿管。 使用内镜进行椎骨限制性椎间盘切除术/十字切开和脊柱前凸融合器(填充用于椎体间关节融合术的骨替代物)植入术。 针对引流方案进行灌洗、止血控制和缝合。
- XLIF: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术:使患者处于侧卧位(根据需要选择右侧或左侧),消毒并准备手术区域。 在亮度增强器的控制下,于待治疗的椎间盘(L2至L5)的投影点行一处约5 cm的皮肤切口,再进行皮下剥离,以指捏法分离肌腹并进入腹膜后间隙,然后进入椎间盘。
在完成腰丛的神经学监测后,进行椎间盘切除术、椎骨限制因素的十字切开和融合器(填充用于椎体间关节融合术的骨替代物)植入术。 如前所述,缝合后路下半平面。 在畸形矫正过程中进行运动和体感诱发电位的神经学监测。
恢复
平均住院时间为3~4天。 出院10天后,患者需接受第一次门诊随访,该期间将拆除缝线、应用敷料并监测药物治疗(必要时进行调整),还将对继续接受术后疗程提出建议。 出院后,仍然需要2~4周的家庭康复期才能完全恢复以前的活动。 在此期间,患者应避免脊柱负重以及上半身的屈伸和旋转运动。 在此期间,逐步恢复体力活动及尝试短距离步行非常重要。
第二次检查通常安排在大约1个月后进行,同时将进行随访X线检查。 此时,如果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状况允许,就可拆除支架并启动康复计划。
后续的临床和影像学门诊检查随访将安排在手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5年和10年时进行。 如有特殊需求,将根据具体需求安排门诊检查。
短期并发症
一般而言,可能与手术相关的风险和副作用包括:出血、过敏反应、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阻塞)、栓塞和手术区域周围的皮肤不平整。
预计计划的治疗后立即出现的临床状况以某些后遗症为特征,特别是持续存在的疼痛症状、高热。
拟定手术在短期和长期内可预见的风险和并发症包括:神经损伤(神经根、硬脑膜)、血管和胸膜损伤以及血肿形成。
长期并发症
中长期并发症之一为骨移植物可能无法愈合,并且由于使用了仪器,植入物可能会发生断裂或松动,因此可能需要进行第二次手术才能将其部分或完全去除。
在这种情况下,导致手术更加复杂并因此增加风险的因素包括:高龄、高度滑脱、存在解剖学异常、伴有其他获得性或先天性病症、既往在受影响水平进行过手术、存在瘢痕组织、肥胖、吸烟、接受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