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肿瘤
定义
骨是癌症转移至肺和肝之后的第三个转移部位。脊柱是继发性骨肿瘤最常发生的部位。转移性脊柱肿瘤占90%,剩下的10%属于原发性脊柱肿瘤。原发性脊柱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包括骨样骨瘤、成骨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骨巨细胞瘤。骨样骨瘤和成骨细胞瘤是最常见的组织分型。恶性肿瘤包括软骨肉瘤、脊索瘤、尤文氏肉瘤和成骨肉瘤。后者是最常见的肉瘤,占所有原发性脊柱肿瘤的3%~15%。最常见的转移组织分型为:多发性骨髓瘤、乳房、前列腺、甲状腺、肺、膀胱、肾脏、黑色素瘤/结直肠。胸椎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70%),其次是腰椎(20%)以及颈椎和骶骨(10%)。80%的病例累及椎体,20%的病例累及后部。大多数各类转移瘤都是溶骨性的(95%),乳房和前列腺也有成骨细胞变异。
症状描述
脊柱肿瘤的临床表现包括:疼痛、神经系统症状、机械性不稳定和脊柱畸形。有三种类型疼痛:骨膜拉伸或肿瘤生长引起的炎症造成的局部疼痛;肿瘤压迫引起神经根受压造成的神经根痛;脊椎压缩性骨折相关的机械性疼痛。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和括约肌障碍。脊柱转移引起的机械性不稳定可采取手术稳定治疗。最常用的脊柱稳定性评估评分是脊柱肿瘤不稳定评分(SINS);SINS组成:位置(0~3)、疼痛(0~3)、骨病损(0~2)、脊柱力线影像学情况(0~4)、椎体塌陷(0~3)、脊柱后外侧受累情况(0~3)。对于转移性脊柱病变,SINS低(0~6)通常认为稳定,而SINS高(13~18)则表明不稳定,可能需要手术稳定。青少年疼痛性脊柱侧凸强烈表明可能存在骨样骨瘤或成骨细胞瘤。
如何诊断?
采用传统影像学结合活检进行诊断。影像学检查可检测病变属于骨溶性还是成骨性,并突出显示椎骨的病理性骨折,CT常用于显示肿瘤和反应性组织的血管及血管分布情况。在骨肿瘤中,可显示椎骨肿瘤范围,软组织室和室外间隙肿瘤范围及肿瘤与血管束和脏器的关系。CT在矿化组织显示方面优于MRI。CT也有助于显示放疗或化疗效果或行脊柱切除术后的局部复发情况。对于椎骨损伤的局部研究,MRI与CT均可。总体而言,研究软组织、骨髓和脊柱时,MRI优于CT。MRI在显示化疗或放疗效果以及监测术后局部复发方面也很重要。血管造影术可显示病理性血管分布,选择性动脉栓塞术已成为减少手术中出血不可缺少的工具。突出显示Adamkiewicz动脉的存在也很重要。骨扫描和PET对于病变定位和区分感染性疾病与肿瘤十分重要。实验室检查对于多发性骨髓瘤(单克隆蛋白)、成骨肉瘤(血清碱性磷酸酶)和尤文氏肉瘤(乳酸脱氢酶)的诊断十分重要。活检的适应症及其执行需要了解临床影像诊断、病理学以及骨和软组织肿瘤治疗知识。因所有可能被肿瘤细胞污染的组织均应广泛纳入最终手术切除范围,因此活检应沿手术切口线进行。活检计划的首要决定是进行细针穿刺活检、套管针穿刺活检、切开活检还是切除活检。细针穿刺活检创伤较小,污染组织面可能性较小。但假阴性发生率最高。主要用于软组织肿瘤、局部复发或转移、肿瘤与感染筛查。套管针穿刺活检虽然几乎无创伤性,但可能偶尔引起血肿,污染组织面。相比于细针穿刺活检,可获得更多分析物料。假阴性的发生率低。切开活检适用于需要对较大标本进行详细的组织学研究和获取供特殊研究所用物料的棘手病例,适用于细针穿刺活检和套管针穿刺活检情况不明的病例。进行切开活检时,必须严格遵循规则,谨慎执行。仅当影像图显示为特异病征性时,方可进行切除活检,如骨样骨瘤。同样,进行切除活检时,也必须严格遵循规则,谨慎执行。
如何治疗?
原发性脊柱肿瘤的治疗目的是全块切除,目标是根据肿瘤范围在一个或多个水平上获得“安全的组织学边缘”。椎体前路重建可通过与稳定的后路稳定系统(螺钉和螺钉杆)牢固连接的自体骨和异体骨填充碳网或钛网进行。原发癌治疗(化疗和/或放疗)的改进致使功能需求增加的癌症患者的平均生存率升高。这使得椎体转移性病变治疗不仅需要姑息干预,在某些病例中,还需要之前仅适用于原发性肿瘤的治疗干预。姑息干预包括:稳定和减压以控制疼痛、机械性不稳定以及预防或治疗神经损伤;椎骨成形术或热消融术;刮除术或锥体切除术。对于这些病例,通常由多学科团队(肿瘤科医生、放疗科医生、骨科医生)做出决策,以衡量每一位患者的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