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
定义
房颤(AF)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律失常,影响1%~2%的人群,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该症状发作的几率增加。正常情况下,心脏收缩要借助产生电脉冲的特殊细胞结构,其可调节自身在心脏中的分布。电脉冲起源于右心房的窦房结,在心房内传播并到达房室结(心房和心室之间电流传播的唯一途径),然后从此处传递到希氏束和心室内传导系统。有观点认为,房颤是指心房的电激活源于沿心房壁的连续、混乱脉冲循环:心房不再以协调的方式收缩,而是混乱活动,这称为“颤动”。
症状描述
房颤症状因患者而异,可能有非常明显的症状,也可能几乎没有症状。根据ALFA研究,最常见的症状如下(降序排列):心悸(54.1%)、呼吸困难(44.4%)、疲劳(14.3%)、晕厥(10.4%)和胸痛(10.1%)。心悸主要为阵发性心悸(79%),呼吸困难主要为慢性呼吸困难和新发呼吸困难(分别为46.8%和58%)。除了症状性房颤,房颤也可能是无症状或隐性的,约20%的病例是在标准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中偶然发现房颤。
- 心悸
- 呼吸困难
- 疲劳
- 晕厥
- 胸痛
如何诊断?
房颤的诊断非常简单,仅基于心电图描记(特别是12导联心电图描记)就足以作出诊断。但通常难以捕捉到心律失常(持续时间短或完全没有参考症状)的发生。即使在随访中,主要障碍仍然是难以确诊房颤发作。
为此,我们使用称为动态心电图监测的心电图持续记录系统(可以持续24小时至几天,通常最长30天)。还有一种通过一个小切口插入皮下的小型长效记录系统,称为“植入式心电循环记录仪”(或ILR)。这些系统最长可持续使用三年,还可以通过远程监测对其进行查询,即直接在患者家中进行查询,而无需患者前往医院。最近,基于智能手机技术的短程心电图记录系统(通常约30秒,单通道)也投入使用,其仍然通过iWatch系统进行记录,该系统允许患者独立记录短程心电图描记,然后系统可基于该描记执行首次分析并对节律作出首次诊断。然后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将心电图描记发送至分析中心,供其核实:这项服务称为心音听诊。
除了通过心电图确定房颤外,还需要通过一套完整的诊断流程来证明或排除导致或促使房颤发生且需要治疗的心脏或内分泌疾病。
建议进行的检查
如何治疗?
治疗房颤患者时,需要了解其心律失常类型(阵发性、持续性、慢性)、首次发作或复发、有症状或无症状以及基本临床情况。然后才能决定是否尝试恢复窦性心律、如何恢复窦性心律以及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
房颤治疗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
检查易感条件(如动脉高血压、甲状腺疾病、胃病等)
使用抗凝血药预防动脉血栓栓塞
心律控制,即尝试恢复窦性心律并防止房颤复发,尤其是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主要通过抗心律失常药物和经导管消融术控制心律
心率检查(“心率控制”),即控制频率响应,尤其是永久性房颤,主要通过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和洋地黄)控制心率。
在首次发现房颤时,即使无症状,也应尝试恢复窦性心律,但应符合患者年龄及其存在的合并症。如果患者新发心律失常,且没有心脏病,则应首先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恢复窦性心律。如果心律失常、心脏病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持续时间较长,则首选的治疗方法是电击复律。
无论采用哪种技术恢复窦性心律,都应特别注意遵循预防血栓栓塞风险的方案,特别是要评估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和任何潜在的心脏病。
窦性心律恢复后,多数病例无需进行复发预防治疗(例如,病因可矫正的房颤,或持续时间短且血流动力学耐受良好的首次房颤发作)。另一方面,如果根据临床情况,认为适合开展预防治疗,则第一个治疗步骤通常是按需或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在药物无效或不耐受或者复发的情况下,可考虑将导管消融术作为慢性房颤的替代治疗。